醫材最新消息

過年期間忙碌,加上天氣變化,導致許多民眾在年後有咳嗽、感冒、腸胃不適等小病痛出現,診所也出現人滿為患的情形。如果去診所看病後,藥吃完了還是不太舒服,又沒時間再到診所排隊,可以到藥局請藥師依照上次的藥單配藥嗎?食藥署指出,醫師開立的藥品大多屬於處方藥,在沒有醫師的處方下,藥師不能任意調劑給民眾。

春天來臨,萬物復甦,但對於有過敏性鼻炎的人來說,這也是最難熬的時候。隨著花粉四散飛揚,加上空氣污染和霾害問題加劇,鼻腔容易累積灰塵、花粉和細菌,進而引發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等不適症狀。一般而言,鼻子具有自清能力,無須借助洗鼻器來清除鼻腔內髒汙微粒,然而,當髒汙過多或具傷害性時,可能影響鼻腔黏膜的清除及保護功能。

醫療器材管理法規定:輸入醫材技術人員最近五年內應接受至少二十小時以上之教育訓練,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知識管理服務中心)為衛福部核可認證單位,偕同成大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共同規劃企業所需之訓練內容,本次將於2025年3月至4月開辦「輸入醫療器材技術人員訓練」系列課程,內容涵蓋輸入業技術人員所需之五種課程類別,歡迎產業先進及相關人員踴躍報名參加。

發炎和感染常被混為一談,不過兩者的成因和治療大不同。如果身體出現神經肌肉疼痛、牙痛、紅腫熱痛等不適,治療會使用消炎鎮痛藥物;如果細菌在體內滋長,引發鼻竇炎、泌尿道感染等,則是使用抗生素治療。

醫療器材管理法規定,技術人員自製造業或販賣業者依本法第十三條第二項辦理登記之日起,每年應接受八小時繼續教育訓練,其訓練應包括:(一)醫療器材相關法令;(二)醫療器材品質管理;(三)醫療器材違規案例解析三大類課程。

1.醫療器材業產值穩健成長:醫療器材業主要包括醫療設備及用品、眼鏡類、醫用化學製品等產業,由於民眾健康意識抬頭及人口老化趨勢影響,醫療照護需求與日俱增,加上業者積極研發,致醫療器材業產值大抵呈現逐年上升態勢,109年更在Covid-19疫情肆虐的帶動下,產值一舉突破千億元大關,111年產值達1,175億元創歷史新高,112年因疫情趨緩致檢測試劑需求明顯下滑而年減10.3%,去(113)年1-10月醫療器材業產值881億元,年增2.1%,重回成長軌道。
...

全球醫療科技產業近年來面臨成長動能趨緩的挑戰,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4醫療科技脈動報告》指出,2023年產業在研發與併購投資的比重降至63%,創十年來第三低紀錄。專家建議,台灣業者可以精進發展智慧微型化的材料與設備,同時強化遠距醫療照護體系,打造醫材業下一波成長動能。

「愛美是人的天性」,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希望自己的外貌能夠更加出眾,這樣的心聲促成了「美」產業的市場成長,根據知名雜誌的調查,台灣的醫美市場規模在2023年就來到了600億,而受惠於愛美潮流,牙齒矯正也成為其中最大的黑馬,目前粗估牙齒矯正在台就有百億的商機,全球更上看42億美元;然而近期網路上紛紛出現「到越南做牙套超便宜」之類的不實廣告,對於有需求的消費者來說,這是誘惑但同時也是風險,前往越南進行牙齒矯正是否安全,在多數人心中相信是一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