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器材會重複使用嗎?交叉感染怎麼辦?手術前該搞清楚的三個問題
隨著科技的進步,在手術過程中常會運用各種自費醫療器材,常見的醫材包括止血夾、能量刀、縫合器、鑽頭等,都是以提升治療成效、減少併發症為主要目的。為確保醫材的效能、安全及可靠,部分自費醫材是設計為「單次使用」,即「單一次使用後即須丟棄」。
隨著科技的進步,在手術過程中常會運用各種自費醫療器材,常見的醫材包括止血夾、能量刀、縫合器、鑽頭等,都是以提升治療成效、減少併發症為主要目的。為確保醫材的效能、安全及可靠,部分自費醫材是設計為「單次使用」,即「單一次使用後即須丟棄」。
矽膠乳房植入物已成為目前常用的重建及整形產品之一。食藥署在臉書粉專「食用玩家-食藥署」發文指出,部分女性在接受乳癌切除手術時也會進行乳房外觀重建,亦有些女性為提升身形美觀而選擇乳房整形,建議在植入前應充分了解風險及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
中央健康保險署(6日)宣布,從9月1日起,兩項重要醫療器材「皮下植入式心律去顫器」和「充電式深層腦部刺激器」正式納入健保給付,健保預計每年挹注7650萬點(每點約0.9元)、相當於近7千萬元,病人最高可省下約86萬元的醫療費。
不少銀髮族常以為假牙既然是假的,就不會壞、也不須保養。苗栗縣衛生局表示,對於健康和抵抗力逐漸走下坡的銀髮族而言,更應該強化口腔的清潔工作;若輕忽假牙的清潔與保養,不僅容易產生牙菌斑及其他細菌,甚至可能引起其他疾病,因此配戴假牙者更需要有正確的假牙清潔知識。
隱形眼鏡」是台灣醫療器材的出口冠軍,每年帶來約160億元的外匯收入,要持續獲得國外委託製造訂單的關鍵之一就是品質把關,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28日)指出,隱形眼鏡為醫療器材,從原料到包裝所有製程需經過「品質管理系統(QMS)」檢查,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提醒民眾,隱形眼鏡為醫療器材,不能在網路販售,選購前應多加留意。
台灣近視人口超過千萬,隱形眼鏡成為許多愛美民眾的優先選項,為保護民眾的健康與安全,食藥署將隱形眼鏡列為醫療器材管理,並透過品質管理系統(QMS)檢查製造品質。
出國買藥妝是許多台灣人喜愛的行程之一,但買回台小心觸法!食藥署提醒,如購買的東西在台灣法規屬於「醫療器材」,買回台灣後僅限自用,不可販售,包括OK繃、日拋隱形眼鏡、醫用口罩、衛生棉條等都是醫材,如買回台灣「販售、轉讓或轉供他用」等行為,最重可處100萬元罰鍰。
除毛器具五花八門,但您知道嗎?用雷射光能或熱能來使人體毛髮脫落的儀器,屬於第二等級醫療器材,食藥署提醒,依據醫療器材管理法規定,若非醫療器材商,不可私自販售醫療器材,更不能隨意把自身用不到的醫療器材刊登在網路販售,以免誤觸法網,得不償失。
生成式 AI 能夠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回答問題,號稱無所不知,不只能解決數學問題,甚至通過律師、醫療執照測驗,人們對 AI 如此強大的能力,感到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但最近一項研究發現,AI 在醫療實際應用方面,遠遠不能取代醫生。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稽查113年上半年違規廣告,食品、藥品/醫療器材及化粧品違規廣告共開罰329件、裁罰3250萬元。其中七寶創意有限公司的「LABELLE 拉蓓」精萃飲罰鍰金額高達333萬元,位居第一。